2025年6月26日,由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会出资发起,浙江之江公益学园执行,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等支持的“智汇交锋——慈善发展新视角主题沙龙” 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 “破界·重构·共生:慈善生态创新的关键命题”为核心议题,汇聚长三角公益慈善领域的政策研究专家、机构负责人与跨界实践者共90余人,通过主旨演讲、圆桌对话与深度互动,共商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会理事长,爱建集团党委书记范永进,上海市社会组织评估院原副院长王正敏,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慈善联合会第三届专家委员会委员朱秋霞,上海市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徐启华,上海民建扶帮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上海爱建信托副总经理朱建高等围绕主题,进行演讲和发言。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原院长程刚主持论坛。
程刚在主持中讲到,慈善事业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中国慈善事业经过20多年发展,既吸收国际经验,又扎根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以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会为例,这一创新型组织在全国具有首创性,其“爱国建设”定位和运作模式彰显了中国慈善组织的特色。 由爱建特种基金会、爱建信托、宁波善园公益基金会和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联合打造的“爱建善才计划”在2024年首期培养30名学员,在上海、宁波等地开展4次闭门教学;今年第二期计划联合浙江之江公益学园,浙江省妇联基金会等机构,共同深化长三角公益慈善人才培养。
爱建特种基金会理事长范永进发表致辞。范理事长指出,本次高端论坛聚焦公益慈善创新路径,围绕公益慈善活动经验分享与行业工作交流合作两大核心议题展开。他着重强调,论坛主题突出思想性、前沿性、实战性与启迪性,既要深入思考公益本质,把握行业新趋势,注重实践应用,更要为行业发展带来启发。
在基金会发展方面,中国基金会类型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特征。从募捐方式看,公募与私募基金会各有特色;从运作模式分析,资助型与操作型基金会协同发展;从专业领域划分,单一型与综合型基金会形成互补;从主办主体角度,公有与民营基金会共同成长,等等。这种多元共生的生态格局,满足了不同领域、层次的公益慈善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伴随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的崛起,基金会的社会基础持续拓宽。众多企业家、专业人士投身慈善事业,不仅为其注入资金支持,更带来创新理念与专业方法,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范理事长呼吁行业同仁秉持“大爱天下,美美与共”的传统理念,建设好“三好”基金会——募集好、管理好、使用好资金,共同推动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社会组织评估院原副院长王正敏在主旨演讲中从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基金会的时代价值:首先系统梳理了现代基金会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揭示其作为社会第三部门的重要地位;其次详细解读了我国特色的基金会管理体制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最后重点介绍了新版基金会评估指标体系的特点与创新之处,为基金会规范化发展提供指导意见。王院长特别强调,在推进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背景下,基金会作为社会资源再分配的重要载体,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理解与支持。他呼吁:“要善待基金会、善待慈善家、善待捐赠者”。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战略研究院院长朱秋霞聚焦“遗产捐赠”新话题,发表了专业演讲。她讲到,现代公益已不再是简单的爱心奉献,而是需要法律、税务、金融等多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事业。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公益慈善正迎来全新机遇。“善才计划”二期通过双城沙龙、舟山实战培训培养未来领袖;而遗产捐赠案例更展现行业“珠峰级”挑战——唯有专业人才+方法论沉淀,才能让慈善资产在代际传承中释放更大价值。上海作为国际化枢纽城市,正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重要试验地。
在“破界·重构·共生的实战路径”圆桌对话环节,五位专家围绕公益慈善事业创新发展展开深度探讨。
爱建信托副总经理朱建高重点阐述了“金融赋能公益”的创新实践。他指出,慈善信托通过融合金融专业性与公益奉献精神,构建了“本金运作+收益捐赠”的可持续模式。虽然面临政策配套等挑战,但其法定披露和第三方监察机制有效提升了公益透明度,未来将成为连接社会财富与公益事业的重要桥梁。
王正敏副院长系统论述了基金会的转型路径。他强调,基金会应从单一服务转向政策参与,重点推进四个方面的协同发展:深化政社合作、强化企社联动、加强智库协作、促进组织协同,从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朱秋霞院长聚焦遗产捐赠领域,指出民法典实施后出现的无主遗产诉讼问题。她建议在长三角等老龄化地区建立社区普法机制,发挥慈善组织服务优势,推动“生前规划+慈善传承”的新模式。
徐启华常务副会长分析了慈善与养老的融合发展。他提出要构建包含公信力建设、服务链完善、金融工具创新在内的“捐赠-服务-保障”闭环系统,重点服务失独家庭等特殊群体。
范永进理事长指出,改革开放40年推动中国各方面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老龄化等社会新课题。当前慈善事业需要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协同生态:政府提供法律和政策引导,企业发挥资金和市场优势,社会组织专注专业服务。我们既要传承老一辈企业家的公益精神,也要创新慈善信托等现代模式。在共同富裕目标下,慈善组织应聚焦社会痛点,开发示范性项目,通过调研和实践积累经验。
本次圆桌对话通过多维度探讨,为慈善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具有前瞻性和实操性的思路,展现了跨界融合的广阔前景。
施蔷生
周志文
程滨
王丽
在现场互动交流活动中,上海市东方法治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施蔷生,上海市众志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周志文,上海九硕科技公司总经理程滨,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丽,围绕基金会发展、法律服务、慈善信托、新技术运用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提问,并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慈善公益事业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面对老龄化、数字化、全球化等时代课题,慈善事业需要思想解放、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的共同推动。正如本次论坛所倡导的,唯有“智汇交锋”,才能开辟慈善发展的新视角。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是这一伟大事业的重要参与者。通过构建更加开放、透明、高效的慈善生态系统,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必将为促进社会公平、推动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书写新时代的“财富福音”。
参加此次论坛的机构负责人有:爱建特种基金会副理事长侯学东,上海市儿童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禄宁,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周珊珊,上海建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张正苹,上海市百将公益基金会监事长彭毅,上海市东方历史文化收藏交流中心理事长张荐茗,上海市现化文化旅游促进中心副理事长胡朝辉,上海东湖集团原副总经理马克俊,上海作家协会会员邱根发,上海胧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公宝,爱建特基金会理事、副秘书长李忠诚,爱心人士、国务院津贴享受者何晓斌,上海九硕科技公司董事尹悦荻,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副秘书长颜正龙,华东政法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韩景南,上海青创大学生创业服务基金会副秘书长张颖颖,浙江省之江公益学园秘书长王玲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