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会
当前位置:
追忆 | 听王光俭老领导谈爱建往事
来源: | 作者:爱建特种基金会 | 发布时间: 2025-03-24 | 19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上海爱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局级离休干部(享副部级待遇),爱建公司原副总经理、董事,爱建信托公司原总经理、副董事长,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会原常务理事,上海市原财贸办主任王光俭同志,因病于2025年3月16日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8岁。 

王光俭(1927-2025)

王光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于3月20日在龙华殡仪馆举行。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赠送花圈。


全国政协委员、均瑶集团、爱建集团董事长王均金敬送花圈;爱建特种基金会理事长,爱建集团党委书记、监事会主席范永进,爱建集团和爱建信托公司领导马金、胡爱军、吴淳,爱建集团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刘利娟等与王光俭家属亲朋好友出席。

2025年3月20日,王光俭同志告别会现场

参加仪式或赠送花圈或表示悼念的还有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工商联原会长、爱建特种基金会原理事长、爱建集团原监事会主席任文燕,爱建公司原董事长、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原副行长、中国银监会国际部原主任徐风,上海市金融党委原书记、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原主任委员潘志纯,上海市商务委原副主任、市工商局原局长甘忠泽,爱建公司原党委书记、副董事长、上海市商业局原副局长陈振鸿,上海市委统战部原副部长、爱建公司原副董事长、爱建特种基金会原副理事长茅志琼,市政协原常委、市工商联原副主席、爱建特种基金会前理事长金亮,爱建公司原总经理、副董事长、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王仁中,爱建信托公司原副总经理、上海市审计局原局长汪宗煕以及爱建公司其他老领导杨铨谟、王祚岩、周浩奎等。

1984年3月,王光俭(前排左三)在上海市生产服务联社合影。前排中为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国栋

1985年8月29日,王光俭(右二)陪同上海市委书记芮杏文(右三)、市长江泽民(左一)视察工业品贸易中心

1987年3月,王光俭在市财贸办有关会议上讲话

1987年8月29日,王光俭(左)与上海市委副书记、副市长黄菊合影

20世纪80年代末,王光俭(前排右)代表爱建信托公司与法国巴黎国民银行签订代理行协议

1991年5月,王光俭陪同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李贵鲜到访刘靖基家中。左起:王光俭、王仁中、李贵鲜、刘靖基、龚浩成

1991年11月30日,王光俭(右)与上海市副市长倪天增合影

1993年,王光俭出席爱建信托捐赠仪式

1994年2月10日,王光俭(后排左一)等爱建领导看望全国政协副主席、爱建主要创办人、爱建公司董事长刘靖基

1996年,爱建股份公司第一届、第二届董监事会部分成员合影。二排左二为王光俭

2016年8月,王光俭(左四)出席爱建信托三十周年庆典,中为全国人大代表,均瑶集团、爱建集团董事长王均金

2021年6月,在迎来建党100周年之际,王光俭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并讲话

王光俭口述爱建往事

我本人1988年调动到爱建工作。由于之前一直在市政府工作,主要关注宏观经济的运行,与民营企业联系不多,也并没有太多关注私营企业。后来由于组织需要,而且爱建公司当时比较缺乏对懂得宏观经济运行的人,就把我从上海市财贸办主任岗位上调动过来。


到爱建之后,从个人角度讲,我也实现了观念的巨大转变,对爱建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在此过程中,更体会到了爱建精神的可贵。过去,我总认为私营企业都是投机倒把的,无商不奸。但是,在爱建的实际工作中,许许多多的事情感动了我,认识到为什么公司起名“爱国建设”,理解了当初以刘靖基为代表的一大批上海老工商业者,在“文革”后聚集起来做实业的初衷。


“爱国建设”是爱建创立的初衷。老一辈上海工商业者之所以聚集起来,主要是因为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前,“文革”时期政府打压工商业者,地、富、反、坏、右,把资本家也划归于此,差不多个个都被抄家,他们原来所有应得的收入全部被停止、没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政策,把原来扣押他们的定息还给他们。但是,老工商业者感到出乎意料,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以后不要带资本家的帽子了,没有想到还钱给他们。经过多次重大运动,资本家的帽子他们都觉得不能承受。现在国家发给他们一大笔钱,虽然是国家返还原本属于他们的钱,但是他们仍然认为应该把钱用于回馈社会、回馈国家建设,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他们又想做事情、投身“爱国建设”,又能合理解决企业性质的最佳选择。


爱建业务紧扣国家建设需要。爱建公司成立之初,老一辈工商业者就想到了要报效国家建设。他们提出,国家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公司就干什么。首先是如何满足居民需要住房,爱建刚开始的主要业务就定位于房地产。接下来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社会青年就业,公司又立足于实业。当时“文革”后社会上回沪知青很多,待业青年很多,爱建公司尝试办一些企业把这些青年吸收进来,这正是国家需要解决的。当时,爱建公司吸纳了各界工商业者来帮忙,创办了非常多的企业,涉及鞋厂、纸厂、皮革厂,还有饭店,上海现在有一家还很有名的饭店新利查,在广元路交大那里有分店,就是因为厨师会做西餐,爱建公司就帮助开一个西餐店。就是这样,爱建公司把原来的工商业者和失业在家里的有一定技能的人才聚集起来,开办了100多家大大小小的企业。此后,随着公司经营越来越好,为了拓展业务,公司增加了信托业务和外贸进出口。爱建公司最繁荣的时候有四大业务板块:房地产、实业、金融、外贸。


爱建文化凝聚了海派精神。爱建公司的成立没有要财政一分钱,纯粹是民营企业,这与上海本身的文化特性或者江南文化特性有关系。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城市,融通世界,是各地信息、资金融汇的城市,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老一辈上海工商界人士,专业水平高,看问题的眼光独到。比如爱建老一辈创始人拿到国家返还给他们的钱后,完全没有小家子气,就想这个钱不能乱用,并没有直接留给子孙,而是响应国家号召,集中起来回馈社会,参与到社会主义“四化”事业的建设中。


爱建公司的成立和发展离不开党的支持。爱建的成立与党和国家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过去几乎上海每一届的市委书记、市长都到刘靖基家里拜访过,刘靖基也非常重视和依赖党的领导。在爱建创办过程中,国家也给予爱建很多优惠政策,鼓励爱建人、财、物实施独立,公司自己操作自己管。特别是政府后来派了一些懂技术、会管理的工作人员到爱建工作,也是为爱建公司发展输送人才,使得爱建公司并未朝向家族企业的模式发展,而是发展为股份公司,成为现代化企业。所以爱建公司能够发展和进步,与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与我们党的干部的支持分不开。


艰苦奋斗是爱建公司的企业精神。爱建公司建立初期,当时工作非常艰苦,每个月没有工资,只发给老一辈工商业者一张月票坐公交车免票,其他的一概都没有。又过了一段时间,大概一年或者两年,有一段时间就给他们每个人发一点工资,慢慢增加他们的收入。老一辈工商业者从一开始就把钱拿出来,创建并起名爱国建设公司,就是要为国家做点建设和贡献,这个精神深深地感染、影响了我。


爱建“稳中求进”的精神要继续发扬。爱建公司成长过程中,形成了“稳中求进”的企业经营风格,这是爱建的金字招牌,不能丢了。我们现在看到有一些大的企业因为一些很小的事件而倒下,有些企业走得太快,涉及太多复杂的业务,失去了企业成立的初衷,很多都是公司管控出了问题。现在爱建公司的大股东为均瑶集团,均瑶有很好的操作能力,也有非常多的市场经营,我想如果这两家公司携起手来,坚持“稳中求进”,我觉得未来爱建集团发展大有希望。


(访谈整理于201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