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会
当前位置:
重磅 | 《银龄·万花筒》杂志出刊十期编辑读者恳谈会召开
来源: | 作者:爱建特种基金会 | 发布时间: 2025-03-19 | 150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年3月13日,爱建特种基金会假座江宁路老上海茶馆举办《银龄·万花筒》杂志出刊十期编辑读者恳谈会。会上,与会专家、嘉宾围绕由爱建特种基金会创办的《银龄·万花筒》杂志,从读者、作者、编者角度深度畅谈交流。

范永进

爱建特种基金会理事长、爱建集团党委书记范永进主持恳谈会。


他指出,作为一家5A级公益基金会,为更好地适应基金会行业发展需要,记录公益历程,传播公益理念,为老龄公益事业作贡献,爱建特种基金会创办了《银龄·万花筒》。从2023年8月创刊至今,作为一本双月刊,已出刊十期。《银龄·万花筒》从“时势纵横”“公益行业”“往事钩沉”“理论动态”“慈善实践”“世界之窗”“老年养生”“微信天地”八大板块入手,旨在真实记录反映银龄人的所思、所为、所乐、所养、所问、所闻,坚持史料性、思想性、可读性、公益性,让读者们在自己的“朋友圈”中新增加一位知心朋友。


他表示,感谢领导、专家、读者对《银龄·万花筒》的长期支持,给我们增添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从老有所为,抢救历史,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我们力争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专注“银龄”“银发”“银光”。《银龄》以活力与价值并重,“银发”保持品质与尊严并存,“银光”则更注重公益与人文的交融。二是坚持实践向真、向善、向美。以求真、达善、致美为使命,展现真善美的力量,共同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努力共办、共建、共赢。有历史就有故事,有故事就有精神,有精神就有情怀,有情怀就有文化,用文化自信奋力书写老龄公益事业的新篇章,更好地为上海老龄事业增光添彩。

施蔷生



沈惠民


上海东方法治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施蔷生:由《银龄·万花筒》让我想到三个“银”。一是“银龄行动”,《银龄·万花筒》就是代表作,深受读者欢迎;二是“银发经济”,上海的“银发经济”拓展并推动了老年教育、养老金融、老年康养文旅、养老地产等老年消费品市场;三是“银光计划”,由爱建特种基金会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携手推出申城养老“银光计划”,将为进一步推进上海老龄事业发展、造福申城老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日出版社社长沈惠民:《银龄·万花筒》逆风而起,优势表现在“内容、内功、内刊、内力”这四方面。“内容”为王,出刊物、写文章有技巧,做好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内功”在编辑上下功夫,优中选优,就像蜜蜂一样提炼蜜出来。“内刊”要做到外行想要看,内行愿意看。“内力”应有支撑,要依靠编辑人员自身素养,借助好DeepSeek的技术。


陆国元


胡洪瑞

原新华社高级记者,上海证券报社前任总编辑陆国元:我是《银龄·万花筒》的忠实读者,每期必看,这也是我阅读的唯一一本提供精神食粮的老年杂志。在我开始养老方面研究时,受到很多启发,我从读者变成了作者,也是我读这本杂志的一个进步。《银龄·万花筒》一直做银龄人想看的,想银龄人想做的,对于进一步丰富我们的知识和精神世界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上海老年大学“银发宣讲团”副团长胡洪瑞:退休后在上海老年干部大学、上海老年大学学习和参加志愿者活动,《银龄·万花筒》我每期都看,很喜欢杂志的有关内容。


特赋词一首:


《画堂春·银龄万花筒赞》


银龄溢彩映瑶编,十期星耀书田。畅言时事议三千,史韵绵延。


慈善德馨昭世,养生颐老安闲。世窗万象竞芳妍,微讯情连。

王建章

高文伟

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原纪委书记王建章:我认为《银龄·万花筒》从多角度荟萃了很多好文章,值得看,有滋味。《银龄·万花筒》是双月刊,编辑团队人才济济;各板块内容丰富多彩,让读者拿起《银龄·万花筒》来就想看,是一个很好的办刊典型。


上海世博集团原副总裁、《科学大先生》作者高文伟:为使《银龄·万花筒》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我们齐心协力。一是老有所养,提升品质;二是老有所乐,愉悦精神;三是老有所思,追求价值;四是老有所为,传递能量。



戴桂麟

道书明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原副所长戴桂麟《银龄·万花筒》中“往事钩沉”版块我最喜欢。我是50后,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国运、时运都遇到了,都有自己的故事,能将自己的经历写下来,至少能留痕,所以史料的抢救刻不容缓。


上海市旅游局原局长,上海市公共外交协会原副会长道书明:在当下快餐文化时代,《银龄·万花筒》出刊十期不容易。看起来有味儿,它的精髓在于内容和历史观。杂志记录历史,历史需要有人写、有人讲,有谱才有历史价值。《银龄·万花筒》一定会保持品味风格,在各路专家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支持下,长期办下去。

张维平

上海警备区原副政委张维平少将:当今新媒体、多媒体时代,纸媒衰落,《银龄·万花筒》十期出刊,足以证明这本杂志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养老杂志方面的空白。《银龄·万花筒》办得很好,我和家人都是每期必读,是精神食粮。感谢《银龄·万花筒》的创始者、领导者、组织者、编者和作者,他们用汗水和辛劳担当了这份使命和责任。让我们从“往事钩沉”中读到以史为鉴的道理,从“公益行业”中体现大善有我的情怀,从“老年养生”中传播更多的颐养之道,以激励各阶层、各条线的老年人创造新辉煌的第二人生。

恳谈会现场与全体合影

前排左起:高开云、道书明、王建章、范永进、陆国元、张维平、高文伟

后排左起:李忠诚、周佩、施蔷生、沈惠民、胡洪瑞、戴桂麟、侯学东、张荐茗

老上海茶馆

爱建特种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高开云,老上海茶馆创始人、黄浦区茶文化协会秘书长张荐茗,上海市百将公益基金会监事长彭毅,《银龄·万花筒》杂志编辑团队核心人员侯学东、李忠诚、周佩等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