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会
当前位置:
论坛讲堂 | 为了能老有所依,中日分别是怎么做的?
来源: | 作者:爱建特种基金会 | 发布时间: 2025-02-28 | 232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养老不再是遥远的未来话题,而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现实。您是否也对年老后的生活感到一丝焦虑?别担心,我们在这里陪您一起探索、思考和规划。


这里是一个开放的窗口,带您:


🌍 穿越时空,探索各地养老新模式:从日本的社区养老到北欧的福利养老,从科技赋能到人文关怀,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养老模式的演变与创新


🧐 聚焦当下,观察不同代际养老理念的碰撞:聆听父辈的养老故事,分享年轻一代的养老期待,探讨代际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寻找养老观念的平衡点


🏖️ 展望未来,思考养老的无限可能:分享养老方式,无论是已经实践的、正在探索的,还是理想中尚未实现的,都会在这里一一呈现


“养老观察室”,不止于观察,更希望引发思考,启迪未来。


关注平安好福利公众号,锁定“养老观察室”,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关于养老的深度对话!


“养老观察室”首期文章将从我们的邻居——日本开启。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之一,日本的真实老年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日本老人如何看待衰老?让我们一起来看~






  No.01  






为了让老有所依,他们做了哪些事?

- 日本养老观察手记 -


深夜的东京街头,78岁的山田太太刷着介护保险卡走进24小时养老驿站,机器人护工为她端上热腾腾的味噌汤;同一时刻,上海某小区里,65岁的张阿姨正给卧床的母亲翻身擦洗,手机里不断弹出“社区居家养老床位申请”的通知。 

 

这两个场景,折射出中日两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不同路径。截至2024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到29.3%,中国则为15.6%,但后者正以全球最快的速度“变老”。当“如何养老”成为东亚社会的共同命题,这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给出了差异化答卷。


01

政策设计

从“国家包办”到“全民共担”


在东京丰岛区市政厅,57岁的佐藤先生正在办理“介护保险”升级手续。这项自2000年启动的制度要求40岁以上国民强制参保,个人和政府各承担50%费用。参保者经专业评估后,可自由选择居家护理、养老院或医疗结合服务,甚至能报销适老化改造费用。 


“父亲患阿尔茨海默症后,每周三天有专业护工上门,每月自费约3万日元(约1500元人民币)。”佐藤展示的账单上,政府补贴覆盖了90%的费用。截至2023年,日本介护保险支出已超11万亿日元,覆盖超650万老年人。 


对比之下,中国的长期护理保险仍处于试点阶段。在首批试点城市苏州,62岁的王伯伯因中风申请到每月2000元护理补贴,但仅覆盖22个城市、4700万人口。“职工医保每月多缴10元就能参保,但农村老人大多不在体系内。”社区工作人员坦言。 



关键差异

Key Difference

□ 日本:全民强制保险+精细分级制度(介护1-5级) 


□ 中国:区域性试点+“社保托底+商业保险补充”混合模式  


02

家庭角色

从“孝道捆绑”到“个体养老”


在大阪郊外的“蒲公英之家”养老社区,83岁的铃木奶奶正在她的独立公寓里晒太阳。在这所公寓里,防滑地板、智能床垫、一键呼救手环一应俱全。“孩子们每月来看我一次,平时和闺蜜们泡温泉、学插花,比住儿子家自在。”这种“一碗汤的距离”理念(子女与父母居住地相隔一碗汤不会凉的距离),已成为日本主流选择。 



反观中国,北京某三甲医院的走廊里,45岁的李女士正在为是否送父亲去养老院挣扎:“老家亲戚都说我不孝,但我和丈夫都是独生子女,实在照顾不过来。”数据显示,中国90%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但家庭照料者中43%出现焦虑抑郁症状。 



观念碰撞

Collision of Ideas

□ 日本:1999年《成年监护制度》法律切割“过度孝道”  


□ 中国:2013年“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03

科技赋能

从“人力耗尽”到“机器人革命”


走进福冈的“微笑”养老院,会看见这样的场景:排泄护理机器人轻柔地为失能老人更换纸尿裤,AI系统通过监测步态预测跌倒风险,甚至还有陪伴机器人用方言陪老人聊天。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挑战和护理人口短缺问题,日本政府一方面不断提高护理人员薪资,另一方面鼓励企业积极研发智能养老产品,涵盖生活照料、健康管理、智慧出行等多个场景,像松下、丰田等企业推出的移位机、智能轮椅等产品都已经投入居家养老的使用中。 


中国养老科技则呈现“冰火两重天”:深圳某高端养老院引入VR康复训练,但更多县城机构还在为护工短缺发愁。“招年轻人要月薪6000元,而住养老人每月缴费才3000元。”河北某民营养老院院长苦笑。 



数字背后的困境

Dilemma Behind The Numbers

□ 日本:护工时薪约150元人民币,从业者超200万  

□ 中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达500万,63%来自农村  


04

文化基因

藏在生死观里的终极答案


在京都醍醐寺,一群进行老人正在参加“终活”研修活动。他们平静地学习整理遗物、撰写遗嘱,甚至体验入殓过程。“从50岁开始准备死亡,是为了活得更有尊严。”72岁的研修班班长小林说。这种“向死而生”的理念,催生了日本特色的“小规模多功能社区养老”——85%老人希望在熟悉环境中离世。 


而中国老人更倾向“圆满”叙事。上海某安宁病房的调查显示,仅3%患者主动讨论死亡。“只要有一口气,就要治!”这种观念使得中国医院ICU里住满插管维持生命的老人,北京协和医院一项研究显示,临终医疗支出占一生总费用的60%。 


05

启示录

没有完美答案,只有更适合的选择


在东京墨田区,有这样一个“中日合璧”的养老案例:中国籍护工王芳在用抖音直播日本精细化护理技术,而她的日本同事山本则在研究中国《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日本的经验证明,提前30年布局才能应对银发浪潮;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能是破解孤独死的良药。”  


这场养老革命中,日本用制度化、科技化破解超老龄化困局,中国则试图在快速城市化中守住“家”的温度。或许正如北海道大学教授吉田所言:“养老模式的终极答案,藏在每个民族对待生命的态度里。”


参考资料:

1. 日本总务省人口2024年度人口统计报告

2. 国家统计局《2024年中国统计年鉴》

3. 日本厚生劳动省《2023年介护保险事业状况报告》

4.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文件

5. 《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来源:平安好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