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会
当前位置:
为老专栏 | 陆国元:上海中福会养老院理事长施福刚的故事
来源: | 作者:爱建特种基金会 | 发布时间: 2024-04-08 | 626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3年岁末,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召开五届五次常务理事会暨成立20周年会上,会议的一项特别议程,是表彰“奋斗二十年 光荣养老人”个人及“为养老行业作出积极贡献单位”。上海中福会养老院理事长施福刚荣膺“奋斗二十年 光荣养老人”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施建刚理事长

宋庆龄创建中福会


上海中福会养老院


被动的选择 主动的坚守


“我的养老人生涯开始于2006年,至今只有18年。从严格意义上说,‘奋斗二十年 光荣养老人’这个称号,我是有些受之有愧。而且当初,这项工作我还是被动的选择。”施福刚回忆说:“2006年,上海的老龄化程度还不那么高,但是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已经显现出来。我们中福会主要是从事儿童事业的,有一天领导突然提出来:养老这个事儿我们是不是也搞一下?这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那个时候我担任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的副院长,正在青浦区的赵巷负责建一家宋庆龄学校和幼儿园。领导拍板说:养老院就建在幼儿园边上吧,这样一老一小,还有些互动。”施福刚人就在赵巷,现成的一老一小一肩挑,自然成为了筹建养老院负责人的首选。


施福刚就这样跨越了服务对象年龄的巨大差距,开始了对于他来说,完全陌生的养老人生涯。同时被抽调到筹建组的,还有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徐蕴和中福会幼儿园的詹黎。虽然同在中福会系统,三个人并不相识。“抽调徐蕴,领导觉得养老院老人需要医疗护理。抽调詹黎,则还是出于一老一小、老小互动的考虑。你看,我们领导想得多周到!”施福刚笑着说。三个人组成筹建组,施福刚担任组长,徐蕴、詹黎担任副组长。养老院建成后,施福刚任院长,徐蕴、詹黎任副院长。现在,施福刚是理事会理事长,徐任副理事长,詹黎任党支部书记。为了养老院里老人幸福的晚年,他们殚精竭虑,协力同心,在院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三剑客”。如果说当初他们离开自已熟悉的工作岗位,来筹建养老院、当一名养老人,是一种被动的选择。那么,18年后的今天,他们已经十分喜爱这份工作并作为终生职业,成为一种主动的坚守。

施福刚(左一)、徐蕴(中)陪伴老人阅读


中福会养老院最终并没有建在赵巷,而是建在青浦城区。这是因为区领导的坚持。“青浦区2002年建了一个老年公寓,建成后一测算,运营起来政府每年都要补贴不少钱。听说我们要在青浦建养老院,区领导一再向我们推荐。这个老年公寓其实挺不错,一个院子里四栋公寓楼错落有致,绿化率达到65%。只是空关的时间长了,看上去有些破旧。经过考察后,中福会决定把老年公寓买下来,建养老院。”施福刚说:“这其实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事。于青浦区政府而言,解决了一个负担;于我们而言,则节省了筹建时间。”



“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老人”


“我还记得,我们筹建小组第一次开会,并没有讨论装修方案,而是讨论了两件事:百年老店和养老院文化。”施福刚仿佛说着昨天的事:“我对她们说,我们三个人来自不同的单位,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我们三个单位都有50多年的历史。我们三个人加在一起,就要合力建一家百年老店,把我们中福会养老院建成一家百年老店。建一家百年老店,最核心的是什么?是要有自己的文化。中福会养老院的文化是什么?我建议把宋庆龄先生订立的中福会儿童工作的宗旨‘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改两个字,把儿童改成老人,就作为我们的办院宗旨。我的提议得到了她们完全的赞同。从此,‘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老人’挂上了养老院最醒目的地方,更镌刻在我们心里,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行动指南。”

办院宗旨:“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老人”

接下来的装修,除了按照民政部门的养老要求,加装各种安全设施之外,对房屋结构没有做任何改变。“但是我们拆除了原有的中央空调,在每个房间加装了挂壁式空调。在养老院开业初期——入住率很低的那段时间,这一方面是为了节省费用,也为了方便老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调节温度。”施福刚说:“滿足老人的个性化要求,这其实是对我们原有的职业观念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儿童工作,托儿所、幼儿园甚至学校,最重要的是统一,吃饭要统一,上课要统一,行为规范都要统一。而养老院恰恰相反,要尽量尊重每一位老人的生活习惯,细心地满足他们各自的要求。在养老院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老人要走完自己最后的人生。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老人,我的理解就是老人需要什么,我们竭尽全力去满足,这就是最宝贵的东西。在办院的过程中,我们把这个一直贯彻始终。”


说起对建筑结构的改变,施福刚说:“我们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加建了一道盖顶的回廊,把三幢养老公寓和一幢综合楼连接了起来。一开始是缕空的,后来又用玻璃做成全封闭的。我们这样做,是因为老人要在楼与楼之间走动,冬天的时候从空调房间走到走廊,一冷一热,容易生病。一到下雨天,不但难走,还容易滑倒。没想到的是,全封闭的回廊建成之后,竟成了冬天和雨天老人锻炼身体的最主要的场所,一日三餐之后,上午和下午,都有老人沿着回廊散步,包括百岁老人。”

养老公寓

“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老人”,却绝不允许收受老人任何一样东西,哪怕是一颗糖。这在中福会养老院是一条铁律。“做出这样的规定,我们是想了很久的。养老院里的老人年龄都很大,在我们这里养老的平均年龄87.5岁,90岁以上的占了三分之二还多。年岁大了,记性不好,有些还有认知障碍,我们最怕的就是老人说丢了东西。有了这样的规定,就杜绝了这方面可能发生的纠纷。一开始有些老人甚至还有些家属对我们这样做很不理解,觉得有些小题大做。其实大家都明白防微杜渐的道理,慢慢也就习惯了,現在更是习惯成自然。”



让每一位老人走好

“人生最后一公里”


在施福刚看来,老年人在养老院,走的是“人生最后一公里”。同样是最后一公里,家庭养老和养老院养老有着很大的不同。“养老院养老一定要比家庭养老做得更好,否则人们为什么要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来?养老院一定要做好那些能够让老人安度晚年、家庭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情。”他说了中福会养老院在这一方的四大特色。


第一是微笑服务,让老人有尊严地老去。施福刚说:“从养老院开业那天,我们就要求所有工作人员,无论何时、何地、何事,在面对老人的时候,脸上都要露出微笑。老年人整体上是弱势群体,他们内心尤其渴望获得尊重。他们可以接受慢慢地老去,但他们更渴望有尊严地老去。我们要用真诚的微笑来满足他们的这一愿望。一开始,这种微笑可能是一种职业标志,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从心底里自然流淌的东西。”在我采访期间,我亲眼看到,在这家养老院里,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养老院的工作人员遇见老人,都会微笑着叫一声“爷爷”、“奶奶”,即便在严寒的冬季,也会让老人如沐春风。

养老院随处可见的“今天你微笑了吗?”的标识

第二是个性化饮食,让老人随心所“欲”地老去。在中福会养老院,一日三餐有标准餐,更多的是“个人定制”。餐饮部专门设有一套自主订餐系统,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老人想吃什么随意点。只有老人想不到的,没有厨房做不出的。施福刚说:“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这无分老幼。所以我们一直很重视老人餐饮这一块。养老院开业时,我们找的是世界500强企业,可再好的餐饮企业,作为商家总要在商言商。为了让老人真正吃好,后来我们自己招聘厨师和培养厨师,自己做,逐渐形成今天这样的样式。满足老人食欲其实非常重要,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也能更好地保证营养。”

第三是医疗护理,让老人健康地老去。中福会养老院是上海养老院里最早设立内设医疗机构的,可以诊治一般的疾病,也可以在院内完成注射和输液。诊疗和康复医生共有11位,为270位入住老人健康保驾护航。“我们为每一位老人建立了病历,本着‘治未病’还建立了医生查房制度,着眼于动态治疗和主动治疗,不让小病拖成大病。”施福刚说:“我们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就与我们养老院一墙之隔。我们和医院商量在墙上开了个安全通道,需要去医院诊治,开启通道就过去了。”


养老院为入住老人健康保驾护航

第四是各种体锻和艺术活动,让老人优雅地老去。施福刚说:“我们院里专门成立了一个社会活动工作部,为老人组织各种活动,每天上、下午都有,自由参加。我只说一件事。我们有一个名叫‘奔百组’的合唱组,组长叫王允真,原来是上海交响乐团合唱团女中音部领唱,国家一级演员。顾名思义,‘奔百组’就是奔着 百岁去的。不论男女,也不论基础,入组的唯一条件:90岁以上。其他欢迎参加,只能客串。‘奔百组’每周排练,歌声嘹亮,已经成为养老院的一张名片。王允真说:我们没想有多专业,我们只想在歌声中优雅地老去。”


施福刚深情地讲着他的养老院。他再三说,上面说的四个特色,并不是他们已经做得好了,更多的是他们的奋斗目标。这个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养老院十五周年庆活动

我本是来采访施福刚个人的先进事迹的,可他从头到尾讲的都是“我们”。在他看来,中福会养老院成长到今天,如果有些成绩,都是“三剑客”和全院每一个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他得到的这个荣誉,是集体的荣誉。顺便说一句,就在施福刚获得个人先进的这次大会上,中福会养老院同时获得了“为养老行业作出积极贡献单位”光荣称号。

养老院荣获的荣誉和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