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万花筒》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我爱不释手,是一份值得老年同志品读回味的好杂志。 说杂志好,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好以外,主要是指这三个关系处理得非常好: 一是“大我”与“小我”的关系。《银龄·万花筒》杂志中标题和栏目的设计,有很多是讲国家、讲民族、讲公益,是讲“大我”的,如我国改革开放是怎么走过来的?如“江朱是如何搭档的”?浦东怎么开发的?张謇做慈善的动因?都是讲的“大我”。同时兼顾到“小我”,很多“小我”的东西与我们这个时代结合的比较多,跟我们个人的经历结合也比较多,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处理得非常好。“大我”与“小我”还表现在“世界”与“中国”,我们不仅看世界的东西,也看中国的东西。杂志提供的这些信息,有探索性,有概括性,也有思考性。 二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银龄·万花筒》杂志中相当多的文章讲的是历史,如易中天讲的历史故事,我们会产生一些同感,这也是一个现实的反应,你会觉得对我们理解现实是有帮助的。杂志讲现实的文章也很多,比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在何处?“郑永年:拿什么来回应中国经济衰退论?”等,把历史与现实兼顾了起来。“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中藏有许多解决当下矛盾的智慧,温故而知新,常常令人深省和顿悟。 三是“严肃”与“活泼”关系。《银龄·万花筒》杂志中的有些文章尽管话题很沉重,但它表达得很轻松,能守正出新出奇,这两者结合得比较好。杂志思想解放,一点不保守,但思想解放又不出格,放到任何场合都可以拿出来讲。再一个就是杂志有趣而不媚俗,比如讲养生的道理,很多都是以顺口溜的方式来讲,另外还讲了许多实用有料的事情,的确令人回味无穷。 概而言之,我认为,《银龄·万花筒》杂志是具有中国特色、上海风格、爱建气派,能够反映我们新时代老年人精神气象的一本非常优秀的杂志。 (本文作者系历史学家、上海文史馆研究馆员)
《银龄·万花筒》总第3期目录
卷首语 熊月之:《银龄·万花筒》值得品读 时势纵横 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及历史启示 对话郑永年:怎样理解中美元首会晤的里程碑意义 加沙战争全球影响或甚于俄乌冲突 钱颖一对话基辛格实录: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治理体系 从上海到延安的联想:交相辉映的双子星 公益行业 《基金会管理条例》立法始末与修订前景 慈善法实施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法治建议 发挥民营企业家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王石:做公益慈善,要受得住委屈、耐得住寂寞 “基金会法律研究和制度建设”研讨会隆重召开 往事钩沉 邓力群记忆中的刘少奇 读书人李克强:“生活中不能没有读书,读书总会得到新知”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谢晋就像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征服世界的中国树叶 中情局最忌惮的苏联“间谍猎手” 听一位长者谈历史人物 三国里最有智慧的大谋士之一,为何有他 朱荣林:往事非烟 理论动态 陈独秀与伟大建党精神述论 文明为何总被野蛮打脸?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建立的 许倬云:为什么今天只有专家,而罕有知识分子? 慈善实践 黄奇帆:推进共同富裕需要缩小三个差距 郑功成:慈善法修正草案的五大贡献与四点不足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30年历程回顾与展望 “老八股”申华创始人瞿建国:慈善三十年 2023年,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11个趋势 世界之窗 散居世界各地的俄国十月革命领袖后人 英国历史所昭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日本为何老谈“失去的十年” 洞察印度5000年文化之多样性、复杂性 关于战争、通胀、经济与中美俄欧的地缘政治博弈 老年养生 世界公认的十大长寿习惯 如何让养老变成“享老” 爱建特种基金会与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共商银发公益事业 社区养老的“多重宇宙” 老年人如何对抗衰老感 98岁卡特居家接受临终关怀 傅莹:我的老年生活 要长寿,得“贪玩”! 微信天地 生活 / 保持自我五术 / 八大禅语 / 人的一生 / 头头是道 / 面对 / 人之相惜 / 之最 / 路和树 / 一张纸,一辈子 / 绝非假话 / 若要高兴 / 如何品味人生 / 对佛许愿 / 人这一辈子 / 福 / 苦与乐 / 人生一二三四 / 年轻时的幸福与年老时的幸福 / 计较的少 / 生活中…… / 平安就好 / 知音 / 关心的话只需1 秒钟 / 会生活 / 或……或…… / 心里没谱 / 和谐才好 / 忘却尘世的累 / 情字了得 / 养生四要素 / 懂得 / 养成让自己进步的习惯 / 与有缘人同行 / 豁达人生五要点 / 一个人的成长哲学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