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上海市民营经济研究会、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会在沪共同举行“民营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左起:徐惠明、赵福禧、沙海林、周汉民、范永进、周奇
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上海市委原常委 、市委统战部部长、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沙海林,上海宏观经济学会会长、市发改委原副主任王思政,经济学家、国是金融改革智库首席专家刘胜军,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乔依德,沪港国际咨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郭康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汤蕴懿,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建伟等领导、专家、企业家代表围绕“民营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等内容,展开热烈研讨。
上海市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市工商联原党组书记赵福禧主持研讨会;爱建特种基金会理事长、爱建集团党委书记兼监事会主席范永进作总结讲话。
赵福禧在主持词中讲到,党的二十大作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战略部署,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明确指出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表明党和政府对民营经济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上海市民营经济研究会和爱建特种基金会共同召开“民营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是对民营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和作用进行更深层次的一次研讨。民营经济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必将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王思政:要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作用。从2005年开始,上海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其中既有对国有企业的支持,也包括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国有企业中的中国商飞公司、中国船舶公司都有一些重大的科技创新,但是民营企业的创新突破亦有目共睹。可以说,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刘胜军:企业家精神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用新的方式把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起来,要完成这项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依靠企业家精神。以华为为例,它能够在5G当中取得突破,除了应用了高新技术外,更重要的是任正非所作出的贡献。正是因为任正非作为企业家能够把中外各种资源、包括各种人才与技术有效地融合起来,所以才有了华为的今天。
乔依德:要发挥好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需要提供一定的配套条件。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作为一家社会公益组织,其构成跟民营企业是有一些共同点的,尤其对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感同身受。目前,对于这些困难,建议有关部门在政策法规、法人代表资格、主管部门确定等方面能够出台一些更为利好的扶持政策予以支持。
郭康玺:要以“党建强”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强”。从党建工作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民营企业也有天然的红色基因。作为企业基层党委,工作的形式和内容需要创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得到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的认同,从而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
汤蕴懿:要加快金融赋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三重突破。目前新型资源要素包括技术数据、数据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知识创造要素等。一方面,这些领域的价值投入后在有限的盈利空间所产生的成本更大;另一方面,这些领域往往具有更多的公共属性。因此,第一要在新的发展方向上有所突破;第二要关注政府的政策和市场变化;第三要具备新的积极性优势。
李建伟:要贯彻中央政策推进国民共进。社会上曾有三种论调:一种是试图否定或者贬低国有企业作出的贡献,削弱国有企业地位和影响力;另一种是民营企业退场论,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第三种是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人为对立,即通常所说的国退民进或国进民退。以上三种观点,从时间检验角度上看是完全错误的,同时和中央的政策是完全相悖的。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支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周汉民:2023年7月1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31条)发布。开明宗义强调民营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对民营经济的政策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和“两个健康”,民营企业家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富而有责,富而有益,富而有爱。同时,政府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扬“四千”精神,上海对的民营企业要做到一企一策,精准施策,更好地做好“排头兵”,争当“先行者”。
沙海林:民营经济发展当中所遇到一些有形无形的阻力,主要有三个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一是资本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二是资源的配置;三是民营经济的政治地位。在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保护和调动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时,解决好资本的作用,资源配置机制,民营经济政治定位等问题,是落实中央要求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行动自觉的前提,也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自觉、主动、积极、务实、有担当地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政治基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构成了我国民族经济的命运共同体,民营企业在国家政策法律的引导下,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发展,进一步发挥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作用。
范永进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最大的新生事物就是出现了民营企业,最大的成果就是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2023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45周年,是新中国成立74周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也是上海开埠180周年。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来共同研讨民营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这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会上大家的发言围绕主题,有高度、有站位,有思考、有建议,我们要回应好“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不断深化研究,形成相应成果,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